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開箱 Apple Watch Series 5 vs 小米 AMAZFIT 米動手錶

Apple Watch Series 5 一個自己不會花錢買的手錶

        今年的生日禮物收到了Apple Watch Series 5 GPS,自己原本是配戴小米AMAZFIT手錶也一年多,這次Apple Watch Series 5用了一個月左右剛好來比較一下使用心得,因為收到的是沒有行動網路的版本,所以就我個人平常使用習慣,這兩個產品很接近又很不一樣。畢竟小米手錶一個1995NTD, Apple Watch 5 14400 NTD 價格差了7倍,但小米手錶待機可以一個月,Apple Watch只有一天 待機相差30倍。


小米AMAZFIT

        在還沒換Apple Watch之前小米手錶在我平常生活當中最常用的功能是

看時間

        既然叫做手錶看時間當然是最基本的需求,而且一次充電可以用上一個月以上的時間當個手錶算很稱職的產品。

來電提醒與訊息提醒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習慣都會把手機切成靜音包含關閉震動,但這時候有電話來的時候常常會沒注意到,這時候手錶的震動既不會影響到別人也可以提醒有訊息與電話進來。

GPS 運動與心律監控

       小米手錶跟手環最大的差別就是多了一個GPS晶片,配合小米運動的APP是個紀錄追蹤自己運動的狀態的不錯工具,但平常跑步的時候其實都會帶著手機,所以說時候GPS這功能是有點雞肋,我想不到只會帶著手錶出門跑步的狀態。

Apple Watch Series 5 GPS

         其實當初推出的時候,光是每天要充電這一點就讓我覺得一個手錶每天要充電就覺得哪有這麼麻煩的東西,但使用一個月後其實覺得這不是什麼問題,因為雖然叫做Apple Watch,但他更像iPhone的延伸配件,因為你用iPhone就根本不需要考慮它,而且iPhone每天都要充電了,現在Apple Watch不會像iPhone可能還需要帶個行動電源,它可以確定用上一整天的時間到回家睡覺前充電沒問題。


螢幕顯示效果 Apple Watch vs 小米AMAZFIT 

        這比較實在有點不公平,因為兩者的技術是完全不一樣的,小米AMAZFIT用上的是反射式螢幕,在戶外基本上就跟電子紙一樣,愈亮愈清楚,Apple Watch Series  5這一代強調了Always On,也就是說螢幕不會完全熄滅,這在辦公室燈光下用餘光瞄一下時間還蠻好用的,但對比一下在戶外顯示效果就完全比不過小米AMAZFIT這種反射式的螢幕。
        但其他的訊息效果與顏色當然是Apple Watch好很多,畢竟價格與待機差這麼多。

Apple Pay & Music

        現在人手機不離身,所以Apple Watch現在有行動網路版本,但沒有行動網路版本Apple Watch在沒有iPhone的情況下好用嗎? Apple Watch沒有行動上網版本可以當作一個32G的MP3撥放器,透過藍芽可以跟藍芽耳機連結,所以出門運動如果不想要帶手機又怕無聊這時候就可以先選擇一張專輯同步到Apple Watch然後輕裝出門運動。
        回來的時候經過便利商店用Apple Pay買罐飲料,這一點也多虧現在很多便利商店都可以使用Apple Pay/信用卡的情況下,的確變得實用。

遙控器

        另外一個功能就是與iPhone自拍功能,算是出門旅遊的一個實用的功能。


結論

        用了一個月如果你問我Apple Watch 5 值不值得買? 這點實在很難說,如果你是iPhone的使用者,它的確是個不錯的配件,設計質感與實用性,但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吧! 如果沒有用過手錶這類型的產品小米AMAZFIT 米動手動我蠻推薦的,因為目前這手錶最大的功能就是看時間與閱讀訊息,但如果你預算多一點又是iPhone的使用者,就別選中間價位的產品了。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TWS + ANC : 延遲的影響與降躁效果 隔空看Huawei Freebud 3

新的挑戰者Huawei Freebud3

        最近看到Huawei Freebud3 在市場上開始販售的使用心得,藍芽耳機現在主要強打低延遲與降躁兩大點。低延遲這個其實Apple,  AIROHA或晶片龍頭Qualcomm TWS+都有不同作法,基本上要往前兼容的作法我個人覺得Apple Snoop或AIROHA MCSync是目前做好的作法,沒有相容性問題,延遲的效能也不錯,Huawei文宣上寫著"全新雙通道無線傳輸"聽名字是不知道細節,但光是要搭配Huawei自家的手機才有效果,那其實不難猜測應該會類似Qualcomm TWS+的作法。

        但另外一個吸引人目光的是與Apple Airpod一樣是開放式的設計,但卻多了ANC 主動式降躁的功能,上次複習了TWS+ANC從零開始學習筆記: TWS+ ANC 真無線與主動式降躁藍芽耳機,複習一下訊號與系統之FIR Filter,其實主動式降躁技術已經存在很久,不算上什麼黑科技,但現在半導體製程的演進,現在已經可以縮到這麼小的空間裡,再加上Apple Airpods Pro算是跟大家宣示,一級TWS+ANC的樣子與特性應該有的樣子,但即使是Apple也沒再開放性的Apple Airpods II的時候把降躁加進來。

降躁的效果誤差 

        其實降躁原理說起來簡單"製造一個與背景雜訊反向的訊號"Anti-Noise Signal, 但這個沒有控制好,振幅大小與時間對齊都會大幅度降低效果,以下是一個簡單弦波的例子,背景雜訊為cos(x), 所以理論上生產一個負的cos(x)就可以把訊號抵銷,但實際上會一個問題會有
1. 振幅(增益)補償與頻率響應
2. 反向訊號Anti Noise的時間校準

時間延遲對雜訊消除的影響

        這裡用簡單的弦波計算一下,如果振幅控制完美,但如果時間延遲(現在耳機都這麼小一顆,應該沒有空間讓訊號超前)原本應該是完美的降躁效果就會出現誤差項。

        如果背景雜訊是個100Hz的弦波訊號,現在的TWS耳機都非常小,這裡假設外部降躁麥克風到喇叭輸出的實體距離為1.5cm,聲音傳播速度用340M/s來計算這時候的延遲只剩下44us,所以整個處理時間扣掉44us,如果降躁效果要在20dB以上那整個處理時間需要再111+44=155us內完成,如果是高頻雜訊(1kHz)那就只剩下11.1+44=55.1us.

        這也是即時訊號與數位通訊差異最大的地方,他有本質上的物理限制,頻率越快耳機越小理論上就越難處理。

聲音大小與聽感差異

        在降躁耳機宣傳投影片中常會提到自己可以達到10dB, 20dB or 30dB的降躁效果,dB為兩個振幅大小想比取對數的單位,所以如果兩個數值相差10dB,也就是能量相差10倍。
        但人耳的聽感其實與聲音實際大小不是線性的關係,[1] Bruel &Kjaer研究結果聲音大10倍只會覺得聲音大兩倍,反過來說也就是噪音降低10dB只會覺得聲音降低一半的音量。所以每10dB會是一個指標,並不是少3dB音量(聽感)就降低一半,所以真的要避免長時間開大音量,因為你感覺大一倍但耳膜多承受是10倍的能量。

Bruel&Kjaer

 華為Freebud3 降躁的設計

        從拆解報告來看 [2],整體的設計與Apple Airpods相似,但並沒有看到Airpods Pro的回饋麥克風,也就是說本身的降躁參數並沒有辦法自動偵測配戴狀況與內耳收音效效果,也就是說整個降躁效果的參數是預設一個狀況,可能是任先生吧^^

http://www.52audio.com/archives/31935.html

        我看試用影片華為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本來覺得很瞎但想想對於DIY愛用者應該也還可以,那就是把參數丟給使用者自己去調整,這樣每個人都是Audio工程師,自己的耳朵自己調整,但這也是跟Apple差異比較大的地方,Apple的設計通常開放的東西很少很少,要使用著拿起來用就是90分,不然這種架構我想Apple Airpods本身硬體應該也不是問題! 只是要不要讓使用者自己DIY而已。



Reference

[1] [Green Biorenewable Biocomposites: From Knowledge to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2] 拆解报告:HUAWEI华为 FreeBuds 3 真无线耳机
[2] [Freebud 3試用影片]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從零開始學習筆記: TWS+ ANC 真無線與主動式降躁藍芽耳機,複習一下訊號與系統之FIR Filter

Introduce

        最近Airpods Pro的推出,又掀起一陣黑科技的討論,不就是多個主動式降躁嗎? 主動式降躁又不是什麼新的科技! 不就是一個外部麥克風偵測環境噪音,耳機的Speaker播放一個反向的聲波,然後正負抵銷後噪音就不見了.......


噪音頻率補償

        後來想想不對如果這麼簡單那大家早就推出了, 後來查閱了一些資料自己得到了一些小小心得,降躁原理的確就如同上面提到的這麼簡單,但要實現上卻有很多問題存在,最大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是如何補償噪音的增益或衰減(Gain or Attenuation),聲音本身可以拆解成不同頻率組成的訊號,但每個頻率在經過耳機與人耳到實際聽到的衰減是不一樣的,這個取決於耳機的機構設計,半開放式開放式耳塞的材質等等。
        所以聲音處理晶片(DSP)就需要對不同頻率有不同的補償值,但這個會有一個問題,每個人的耳朵形狀都不太一樣,配戴方式也不同,能夠接受的耳塞大小也不太一樣,像我個人就不喜歡塞太緊的耳塞,所以如果出廠的設定值都一樣,對每個人的降躁效果體驗就會不一樣
"因為反向聲波本身就是一個噪音"

Feed Forward, Feed Back, Hybrid 

        當然降躁耳機已經推出很久了,當然這是在耳罩式也有很多著名的牌子,相關技術文章很多例如[1] [2]都有提到Feed Forward, Feed Back and Hybrid,現在在賣很多都強調自己的方案支援Hybrid,當然Hybird實際怎麼實現是每一家的技術,真材實料或紙上談本消費者很能知道,但在硬體上面重點就是要有一個偵測輸出端的麥克風,有了這個麥克風當然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例如SONY 1000-XM series頭罩式降躁耳機,APP裡面就有個降躁優化器,執行過程你會聽到撥出不同頻率的訊號,裡用in-ear MIC偵測可以達到針對每個人的配戴狀態來進行調整,不用固定出廠參數。

 Earbuds TWS + ANC比較

        我自己有SONY SP700N,先前有比較過延遲差到不行外,對於他的降躁效果也是覺得莫名其妙.....有降躁效果嗎? 至少對我來說是完全沒有用啦,但後來SONY推出WF-1000XM3後自己借來戴效果的確不錯,一樣的耳塞效果的差異我們比較一下內部結構。

        這裡拿比較網路上幾款目前評價最好的 TWS+ANC 的機種,SONY WF 1000XM3 與 Track AIR+還有最夯的Apple Airpods Pro,,圖片都是來自我愛音頻網[3][4][5],其實可以看到這幾款設計上都絞盡腦汁在這麼小的空間內塞入降躁麥克風,但這裡除了比每一家晶片的DSP運算能力,演算法功力外,還有機構的設計能力,但說實在以現在大家互相致敬的功力,機構音腔設計應該沒多久就會有最佳化的參考設計出現,畢竟這尺寸要塞一顆麥克風都很難了,所以弄到最後大家會長的差不多,或......跟Apple Airpods Pro差不多也說不定。
        Apple不愧是Apple,推動華強北科技進步的動力阿



降躁演算法 Algorithm

        剛剛提到的三款TWS+ANC降躁耳機,除了Apple用了自己的H1晶片外,像SONY也是自己開發一個獨立降躁晶片,Track Air+掛了另外一顆Analog  ADAU1787 (Qualcomm本身也有沒用不知道什麼原因?),其實要不要獨立掛一個降躁DSP處理器我覺得還好,現在晶片的製程能力,說實在獨立一顆都是過度的作法,空間都不夠了還不整合再一起!

        演算法部分有找到TI的Application Note [6],每次看TI這種老派的IC設計公司留下來的Application Note都會覺得Wow,我到底在看Application Note還是教科書,當然複雜部分還是簡單的來,無論什麼演算法最後就是要製造出反向的訊號來抵銷雜訊,前面提到每個雜訊可以拆分成不同頻率的訊號,不同頻率的訊號需要不同的增益響應,原本直覺是把訊號錄下來進行FFT轉換後然後在與in-ear MIC偵測到的訊號資訊進行補償計算不就好了?
     

即時訊號處理 RealTime Digital Signal Process

     
        後來發現這個有一個嚴重的盲點,那就是如果取一段訊號 T 在進行FFT轉換,然後計算補償後在輸出,即使後面的處理速度快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本身訊號取樣過程Sampling 是需要花費時間T的,在處理完後再送出也至少會延遲T的時間,但噪音本身是即時不會等人,這跟一般的數位通訊好像不太一樣,通訊系統本身是封包可以錄下來後再處理比較,但ANC不能這麼做了,因為剛剛提到反向聲波本身就是一個噪音,要是沒有原本噪音時間上對齊,振幅上對齊主動式降躁就變成主動式造躁! 

FIR Finite Impulse Filter

        數位濾波器FIR/IIR濾波器,因為自己是學習比較範疇比較偏類比,雖然對於數位濾波器一直都不是很熟悉,研究所時候雖然有修過通訊系統,但現在想想我真的有在上課嗎? 幸好現在很多教授都有線上課程可以看例如 台灣科技大學 黃騰毅教授 訊號與系統[7],有時候當某位教授上課聽不懂的時候,可能不是你太笨或他不會教,只是彼此不匹配而已,多找幾個聽聽總有一個能先讓你先入門。

        FIR另外一種說法叫做Moving Averaging Filter,這名稱由來與他的操作行為有關,真實世界的訊號是類比連續的訊號,所以我們需要一個Sensor與ADC來轉換成數位訊號,這時候訊號是沒有處理過100%原汁的,以一個三階FIR濾波器為例,每三點進來的訊號非別乘以已個係數b[n] 然後加在一起,如果b[n]都是相等1/3, 這其實就是一個三點平均的概念,而且有點類似b[n]一直往右跑所以就有moving average filter的稱號。

     
        雖然叫做moving average而且行為上是把訊號smooth,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把高頻的訊號或雜訊濾掉,也就是低通濾波器的概念,但實際上透過b[n]係數的分配,他可以是低通濾波器LowPass Filter,高通濾波器HighPass Filter,帶通濾波器BandPass Filter與帶止濾波器BandStop Filter幾種配置,聽起來很神奇對吧?

        合成濾波器本身需要對工數有一定的能力,網路上有很多MatLab Like這種專業的軟體(Free),或一些免費的軟體可以用,Iowa Hills Software   Digital and Analog Filters [8]可以直接計算FIR filter的b[n]係數與頻率響應,至於計算的細節下次再複習吧!

Low Pass Filter 與 High Pass Filter比較

        我們計算一個11階FIR,OmegaC設定為0.15 (3dB frequency點這樣以較好理解),分別算出Low Pass and High Pass的係數,從係數的總和我們可以推敲出當頻率很低的時候average的結果,總和為1也就是代表低頻訊號會通過,反之總和很小就代表低頻訊號會被衰減。


        以下是一個低通濾波器的範例,頻率正規劃為0.16左右會有6dB的衰減,也就是電壓的振幅會少一半,我們把資料輸入到Excel後可以觀察到經過11筆資料後的平均加權計算後,振幅會如同FIR頻率響應衰減6dB,但可以看出數位濾波器多少會有延遲的問題或穩定時間(取決於取樣速度與濾波器階數),因為是11階濾波器,所以最後訊號要再經過11次取樣時間後才會穩定。

        最後我們把兩個頻率訊號混在一起觀察x[n] sum訊號混著高頻訊號與低頻訊號,如果要針對不同訊號進行增益補償就不能直接x[n]乘以一個係數,我們可以透過不同濾波器的組合分別本頻率取出後再進行處理後再合併輸出,所以實際上可能會看到無數個不同階數的FIR組成。



        訊號經過Low Pass高頻訊號被平均掉了 
Low Pass Filter Output
        訊號經過High Pass Filter低頻訊號被平均掉了,FIR moving average其實也沒錯,只是他可以針對特定頻率週期的訊號進行平均,FIR在進階就是IIR Filter, 其實功能都差不多
High Pass Filter Output

 Reference

[1]Hybrid-ANC – the best noise-cancelling technology
https://blog.teufelaudio.com/hybrid-anc/#chapter4
[2]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Trends, concepts,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https://www.edn.com/design/consumer/4422370/Active-noise-cancellation--Trends--concepts--and-technical-challenges
[3]拆解报告:小鸟TRACK AIR+真无线耳机
http://www.52audio.com/archives/26647.html
[4]SONY索尼WF-1000XM3真无线降噪耳机
http://www.52audio.com/archives/24818.html
[5] 苹果AirPods Pro国行版
http://www.52audio.com/archives/30315.html
[6]Design of Active Noise Control Systems With the TMS320 Family
http://www.ti.com/lit/an/spra042/spra042.pdf
[7] 台灣科技大學 黃騰毅教授 訊號與系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weFuHcSVc&list=PLX6FA3vfNTfChkbNQGxVPrIsvkC_DwNV6
[8] Iowa Hills Software   Digital and Analog Filters
http://www.iowahills.com/Index.html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告別機械硬碟的噪音,無痛升級SSD by Renee Becca,2019 WIN7升級WIN10還是免費

        現在使用3C產品,手機或平板幾乎都是開機的狀態,啟動瀏覽器的時候也都是瞬間就開啟,但桌上型的電腦效能如果不玩遊戲都有點效能過剩,怎麼在開機與開啟瀏覽器的時間都讓人感到不耐凡? 其實現在半導體從90奈米. 45奈米, 28奈米, 14奈米一直到今年台積電股價漲上去最夯的7奈米,半導體一直伴隨摩爾定律每年往前推進,但從10年前到現在吧,硬碟Hard Disk Driver從10年前我有印象以來就是7200轉,雖然後來有推出1000轉的硬碟,但看起來以這個結構來看5400 ~ 1000轉就是這結構的極限了。   


        SSD Solid State Device 固態硬碟,身邊的USB大拇哥就是類似的東西,SSD與網路的發展,包含2019年最夯的5G網路,讓終端裝置真的變成一個終端(Terminal),大部分的資料與影片、相片、運算等等都只是終端透"網路"到伺服器存運算,所以5G現在說會改變人的生活,的確一個高速無線網路的環境會讓很多應用從不可能變成可能,但把5G講得太神也很奇怪,因為這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東西,他是原本4G的環境慢慢改善上來。

         另外一個最重要的事情是現在價格,20191103 PCHOME上面HDD and SSD的價格已經差不到一半了,以規模經濟在發展下去,以後可能市場上就找不到HDD硬碟了,真是時代的眼淚。


       年初的時候買了SSD硬碟,剛好家裡有一台桌機與一台NB,但以前念書的時候(20年前了吧),每天重灌電腦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但現在工作回來都累了,說實一台電腦已經習慣了也很懶得再重灌電腦,就只是想要單純的把HDD升級到SSD,讓回家開個電腦速度是沖杯咖啡時間內完成而已。

       上網搜尋了一下找到這一套軟體Renee Becca這套軟體,NT 790用兩台電腦平均一台電腦NT 395其實還可以,買了在年初的時候更換桌上型電腦,在RENE.E的網站上其實寫了很多文章,大概按照步驟系統就轉換過去了,換了以後5年前的PC馬上讓你覺得他可以再用5年,開機速度與網頁瀏覽完全與HDD是不同檔次,最重要的是沒有硬碟的機械噪音,這點真的差很多。

        後來其中一台ASUS 筆電BU401 U,因為工作比較忙碌一直沒有處理,再加上最近WIN 7一直跳出2020不在支援的消息,現在到微軟官網下載 Windows 10直接選擇立即升級,不用重灌原本的安裝的應用程式與驅動都正常工作,還沒升級的人可以考慮看看,穩定性與安全性WIN10還是比WIN7來的優秀。


        現在的系統備份軟體真的令人印象深刻,以前GHOST剛推出也幾乎解決一推重灌工具人的困擾,但那時候都要製作開機光碟先進入DOS模式在進行所謂的系統備份,但現在軟體可以直接在WINDOWS下直接操作,這的確蠻神奇的,而且過程你還是可以操作電腦。


         直接用各USB外接盒將SSD安裝上去,Renee 2019我都是選擇系統遷移,就會直接開始備份。

        備份過程程式會自動把需要的硬碟配置,但會有一個需要手動動手的地方,那就是未分配磁區,備份好之後直接把硬碟更換,其他都不需要設定,就可以直接開機使用,速度真的是有感提升。


        另外這台電腦還配置了ASUS HDD Protection, 這是避免機械硬碟在移動的過程,如過有劇烈的晃動,可能會造成硬碟壞軌,但SSD本身其實就是USB隨身碟,所以本身並沒有壞軌的問題,所以有類似的軟體也可以移除或關閉功能了。

        另外SSD本身是有讀寫壽命的,這點其實一般人都不知道記憶卡的讀寫壽命跟硬碟相比其實是比較差的,比較常見的應用就是在監視器循環錄影,所以題外話車子上面的行車紀錄器,每年要定期檢查一下記憶卡是不是還有動作,二年到了無論有沒有壞就把他換掉吧,不然到時候重點問題沒有錄到就GG了。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開箱: 小米濾水壺 vs 3M 濾水壺 中美濾水壺 殘酷大對決 米家濾水壺值不值得買?

        之前買過3M濾水壺濾心用完了,上網買新的時候看到小米也有出濾水壺,米家的東西大部分都是貼牌的,但是價格通常都很殺,看到PCHOME同一個時間三個賣價小米賣495 NTD,3M賣755 NTD,算起來小米便宜52%,但如果把官方可以過濾的數據算進來,小米每顆濾心號稱可過濾50L,3M每顆可過濾240L,這樣一年過濾1000L來算其實小米貴蠻多的。

        但這種數據說實在也不一定準,畢竟也不知道每一家可過濾的水量原水是用什麼標準,畢竟光台灣南北的自來水水質就差異很大,但一開始買的時候覺得有便宜到就是了。

規格與價格


        但都買了就用用看了,外觀給我的印象說實在就是致敬BRITA,從濾水壺本身到濾心設計處處可以看到BRITA的影子,但上次比較過3M後家裡主力就從BRITA換成3M了,主要是濾水壺與濾心的設計我個人比較喜歡,軟水效果比較好。

外觀設計


     
         現在美中貿易戰大的兇,大家都關注在科技戰,這種民生用品每天都要用的也來小小PK Benchmark一下,這次都是用了全新的濾心,今天新竹湳雅淨水場(Nanya)監控的水值還是偏硬,餘氯小於1ppm,這個下大雨缺水的時候會比較高一些。
自由有效餘氯(mg/L): 0.72
總硬度(mg/L): 155


餘氯測試 Chlorine Test 

        這網路上都買的到的TOYO餘氯測試紙Chlorine Test Paper,但這個應該要有兩個規格10-50ppm與25-200ppm,因為家裡的餘氯理論上都要小於1ppm,所以買10-50ppm應該比較敏感,而且甚至都測試不到才對,但結果挺令人意外的,中間是原水部分可以看到很明顯顏色介於50-100ppm,詳細數值很難確定,但相對值可以看到小米有一定的效果,過濾後顏色還˙是有一點紅紅的,但是明顯比沒過濾的原水好很多,但還是可以看出來效果還是3M比較好。


       另外我們用餘氯檢測試劑測試起來看起來原水餘氯是在1.0ppm左右,這個算符合自來水廠表準,果然用25-200pmm餘氯試紙絕對值不太準,但可以看出來小米濾水壺對餘氯是有效果還雖然比3M差,但已經小於<0.2ppm。

TDS 軟水效果

        小米濾水壺測試起來跟原本3M vs BRITA的測試結果很類似,3M一樣提供穩定的軟水效果,小米真的跟BRITA很像,無論是外觀設計還有軟水效果,還真的是一模一樣,最後測試完全不負責任口感測試,把過濾過一次的水煮沸後後然比較口感,說實在不知道是心理因素還是真的喝得出來,沒有過濾過的水很起來比較沒那麼順.....好吧我承認這太抽象了,但3M與小米喝不出差異,但可能都是新的濾芯,所以效果都是最威的時候。
        最後我覺得從帳面數據我還是偏愛3M的濾心,主要我還是喜歡軟水效果比較好的濾水壺,還有帳面數據其實小米也沒有真的便宜到,但這兩個濾水壺會交叉用一陣子,三個月後再來比較看看效果衰減的速度。

交替使用一個月後

        在交替使用一個月後,平均每天大約會過濾1-2次,用感覺來計算其實還不到小米宣稱50公升的用水量,但也差不沒多少,而且濾水壺上面的更換提醒也亮了,這個看起來是一個月的計數器。

        一樣用餘氯測試紙與TDS過濾三次來觀察濾心的壽命狀況,第一個餘氯測試紙在使用一個月後的3M效果還是很好,小米還是可以觀察出有效果,但效果已經明顯打折。
使用一個月後比較

        TDS過濾三次測試試驗,今天的自來水源為170比上次測試得來的高,可以很明顯看出小米在使用4週也就是一個月後濾心的確已經沒什麼效果,但3M的確還維持的不錯的軟水效果,的確效果應該可以維持到2-3個月的時間。

        所以這樣比較起來雖然小米的濾心便宜很多,但實際計算濾水量計算後其實貴蠻多的,所以並不推薦小米濾水壺,這次原本1111購物節要買一些的,但看起來這濾水壺用完這一個月也要放到收納櫃裡了。
使用一個月後比較


     

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TWS True Wireless Stereo 不只是聽音樂,天下武功為快不破Latency一決高下,iPhone/iOS 系統上誰能挑戰Airpods? 拳拳到肉PK實測

Bluetooth Headsets Audio Quality 藍牙耳機的音質

        自從2017 iPhone 7取消3.5mm耳機接頭後,現在藍牙耳機幾乎成為一個標準配件,但藍牙耳機1998年推出到現在已經20個年頭,詬病音質不好也算是非戰之罪,畢竟當初2G手機通話時代制定的產物,現在都要邁向5G時代,而且通話也提供HD音質,當初制定的時候目標本身就是低功耗定位,所以要求高音質也真的是強人所難。
        但說實在如果你不是特別講究現在SBC or AAC[1]其實我個人是覺得還可以夠用,看你的耳朵敏不敏感囉,而且通用性也高,幾乎全部的裝置都支援,不需要Qualcomm AptX, AptX HD, Sony LDAC或Apple Airplay WiFi需要特定的設備才有辦法互聯,而且我自己有買過Sony手機與WH-1000XM2, 可能我自己要求沒那麼高再加上聽的音樂類型,我並沒有特別感受到LDAC這種高音質藍牙傳輸的好處,就像以前電視還是映像管CRT的時代,每次看到舊電視在廣告新電視顯示效果與立體聲有多好的時候,一開始會喔.....但後來想想不對啊,我還是用舊電視再看在聽。

TWS True Wireless Stereo: Latency 天下武功為快不破


        與音質想比起來,對我來說一個藍牙耳機最重要的參數反而是延遲Latency,之前還沒用TWS耳機的時候,都不知道這個有這麼重要,但自從我老婆生日送的第一個TWS SONY WF-SP700N後,才知道盒裝上面的警語[看影片可能會有延遲]是什麼意思? 真的是延遲到不行,YouTube, NetFlix這種平常在看的串流網站完全看不下去,畫面跟聲音完全對不起來。

        但平平是TWS Apple Airpod與現在新推出的SONy WF-1000XM3評價都說不錯,幾乎感受不到延遲,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 這次剛好公司一推人在團購SONY WF-1000XM3當然還有一推文青買了Apple Airpods與公司自家的AB1532的方案比較一下。

        Bluetooth Latency 延遲的測試示意圖Block Diagram如下,利用一個開關當作觸發,手指神速的落下同時觸及螢幕與開關,原本開關電位再觸碰的過程會從5V高準位變成低準位會觸發示波器開始錄製資料。
        同時手機開啟了 iPhone 內建的App Garage Band,也同時按下來琴鍵並且透過耳機發出聲音,然後麥克風再把聲音轉成聲波,紀錄這波型計算時間差就可以知道只個使用藍牙耳機與按下螢幕琴鍵的延遲時間Latency。


環境架設

        準備前先來一杯cama cafe,取下杯蓋套上下兩側貼上銅箔,這樣就可以製作一個開關,其中一側銅箔串聯1k歐姆的電阻,上下銅箔分別焊接兩條導線連接到示波器CH1當作觸發訊號。

        整個完整實驗架設如下,示波器設定成Single Trig Mode,掃描時間設定500ms,這樣當我們按下cama cafe杯蓋的時候,示波器會開始記錄500ms的資料然後停止,這樣我們就可以觀察整個延遲的時間(Latency)。


Apple Earpods 有線耳機Latency: Base Line

        首先我們先測試一下base line Apple lightning Earpods 的延遲,測試結果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反覆測試了幾次都是30ms左右,一開始還以為是不是我Ya手指速度不夠快。但這時間其實很快了。

SONY WH-1000XM2 : Standard Bluetooth Latency 標準藍牙耳機延遲

           SONY WH-1000XM2 是我目前的主力藍牙耳機,因為我平常不玩遊戲,只會看看影片聽聽音樂,所以WH-1000XM2延遲是我還能接受,而且這一款並不是TWS,所以等一下可以用來比較其他TWS 藍牙耳機比較。
        實際測試結果 ~ 320ms,這數字比我想像中的高不少,我一直以為是200ms左右,可見我根本就分不出來多出100ms的延遲。

SONY SP700N 我的第一款TWS耳機

           SONY SP700N是我第一款TWS耳機,上網查了一下是用了Qualcomm CSR8675[2] 但之前我就覺得這耳機怎麼可以慢的不能忍受,這次自己測看看不得了,竟然是~1050ms,這超過1秒ㄟ,這就算我這麼遲鈍的人也能夠感覺出來。

王者Apple Airpods W1 Chip

        Apple Airpods 測是出來的成績為~250ms,這到底是Airpods 太強還是SONY太弱,竟然還比標準的藍牙耳機強(SONY WH-1000XM2),不愧是TWS的王者,但因為都沒出別款顏色,再加上價格不斐,讓我遲遲無法入手。


高仿Airpods AIROHA AB1532/AB1536

        現在網路上一推廠商高仿Airpods, 好處是顏色選擇比較多,而且質感還不錯,而且還是Lightning 孔,價格也只有四分之一,但網路上賣家太多,晶片方案也玲郎滿目,這次跟捧油借了一款,到底Latency表現如何,剛剛SONY SP700N都超過1秒了。

Wow....340ms,特性跟SONY WH-1000XM2非TWS藍牙耳機表現一樣了,這個延遲已經夠我用了,雖然還是不比王者Apple Airpods,這款耳機採用絡達MCSync (Multi Cast Synchronization)[3]技術,後面會簡單解釋一下這是什麼,在連線穩定與延遲都有改善。


SONY WF-1000XM3 Latency 目前最夯的TWS耳機     

        說實在SONY SP700N已經讓我對SONY失去信心,但這個網路評價還不錯,測試了一下320ms,不錯ㄟ竟然已經跟SONY非TWS耳機的延遲同等級了,同樣是採用絡達AIROHA高階AB155x方案,這一款強調的是強大的降躁功能,但我對這個還好,要降躁我還是習慣戴耳罩式這種耳塞式都戴不久,而且這款耳機價格不斐,都可以買Airpods II了。


無線傳輸的延遲

        任何數位傳輸都會有延遲的產生,另外無線傳輸會因為環境的因素干擾或突然一個角度收訊變差,有時候封包會遺漏需要重傳,所以在傳輸的時候都會預留一段時間的Buffer,避免聲音因為干擾造成使用者不舒服,這原理跟早期的CD隨身聽防震10秒的道理很像,所以在傳輸Bit-rate固定的條件下,延遲要短Buffer時間要固定,那就是資料的取樣率要下降,也就是音質要下降,這也是每款耳機可以微調的空間,在藍牙物理層沒有大幅變動的情況下,不同編碼都是在連線品質與音質之間做出平衡Trade-off。
       


     

TWS Technologies 常見的實現方式

Relay 中繼式:

      目前看起來TWS最常見的方式為Relay中繼式,概念與設計相對簡單,手機只跟其中一台主機R連線,然後R再傳給L然後撥出音源,但這個方式中繼的傳輸方式就相當重要,你可以想像如果中繼方式是一條導線,那就是原本的一般傳統藍牙耳機的架構

        NFMI: Near Field Magnetic Induction 近場感應技術目前都是走ISM Band B (13MHz),因為這頻率幾乎沒有干擾也不會被人體吸收,所以可以達到低延遲傳輸。代表作品有B&O Beoplay E8 TWS,這款延遲幾乎等於一般藍牙耳機。但缺點是要多一機構要塞入13MHz天線與NFMI晶片,成本與大小設計都會受限,另外也其中一耳Bluetooth and NFMI會同時工作,所以耗電會增加。

        2.4GHz: 就是走原本Bluetooth路徑,但因為Bluetooth本身是TDD的結構,當你在傳的時候就不能接收,也就是說如果原本延遲為250ms,R與L之間也是走一樣藍牙傳輸,手機要塞滿R的Buffer長度需要4倍的時間來達到一樣的品質,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SONY SP700N的延遲會這麼誇張。

Apple Snoop

       [4] US8768252B2 ]Un-tethered wireless audio system蘋果的專利可以略知一二,連線方式還是其中一個R 當主機,但是另外一耳L同時可以SNOOP訊號,不跟手機回應但也知道現在手機在傳輸什麼資料給R,然後再跟R協定好同步的時間。

        所以與2.4GHz RELAY相比,主機R不需要在傳輸資料給L,只需要多花Delay 2 同步的時間即可,當然這時間就看Apple本身的功力了,所以這個機制本身是不挑iOS系統或Android系統的,只要是支援標準藍牙傳輸都可以用,所以才那麼多人明明用Android也是買了Airpods來用。


TWS+ Qualcomm

         高通也推出TWS+的Total Solution,從下面的概念圖可以知道很類似Apple SNOOP方式,但是R & L分開傳送,這樣的好處是每一耳只需要傳送R or L的訊號,所以在物理層Physical Layer L1沒有變動下,Data-Rate可以提升一倍,但剛剛有提到Bluetooth 是TDD系統,所以這想法有根本上的問題,在傳送R的時候就不能同時傳送給L,除非他的物理層已經重新設計過與藍牙不兼容,但我個人是不看好這個啦,畢竟是手機與耳機要互相搭配,不只是挑硬體也挑軟體(系統)。



AIROHA AIROHA New TWS Technology MCSync

        AIROHA MCSync 從架構上來看,他的確長的很像Apple SNOOP的方式,測試結果也是如此,其實我覺得這方式應該才是目前的主流直到下一個世代的出現,platform independent兼容性高不挑系統與硬體,low latency延遲沒有增加太多。

Summary 心得

        看來iPhone TWS的王者還是Apple Airpods,但說實在AIROHA AB153x MCSync的技術裡裡外外也算是另外一種選擇,有點類似Lexus與日本原裝進口的Toyota的味道,口袋深一點的可以買Apple Airpods,淺一點的買台Toyota Prius也是不錯開。


    
.

[Reference]

[1] Audio over Bluetooth: most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profiles, codecs, and devices
https://habr.com/en/post/456182/

[2]我愛音頻網
https://kknews.cc/zh-tw/digital/nrj36qq.html

[3] 络达推出AB1532最新蓝牙5.0真无线对耳方案,功耗低至8mA
http://www.airoha.com.tw/webc/html/news/show.aspx?num=47

[4]Un-tethered wireless audio system US8768252B2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8768252B2/en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