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開箱 Apple Watch Series 5 vs 小米 AMAZFIT 米動手錶

Apple Watch Series 5 一個自己不會花錢買的手錶

        今年的生日禮物收到了Apple Watch Series 5 GPS,自己原本是配戴小米AMAZFIT手錶也一年多,這次Apple Watch Series 5用了一個月左右剛好來比較一下使用心得,因為收到的是沒有行動網路的版本,所以就我個人平常使用習慣,這兩個產品很接近又很不一樣。畢竟小米手錶一個1995NTD, Apple Watch 5 14400 NTD 價格差了7倍,但小米手錶待機可以一個月,Apple Watch只有一天 待機相差30倍。


小米AMAZFIT

        在還沒換Apple Watch之前小米手錶在我平常生活當中最常用的功能是

看時間

        既然叫做手錶看時間當然是最基本的需求,而且一次充電可以用上一個月以上的時間當個手錶算很稱職的產品。

來電提醒與訊息提醒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習慣都會把手機切成靜音包含關閉震動,但這時候有電話來的時候常常會沒注意到,這時候手錶的震動既不會影響到別人也可以提醒有訊息與電話進來。

GPS 運動與心律監控

       小米手錶跟手環最大的差別就是多了一個GPS晶片,配合小米運動的APP是個紀錄追蹤自己運動的狀態的不錯工具,但平常跑步的時候其實都會帶著手機,所以說時候GPS這功能是有點雞肋,我想不到只會帶著手錶出門跑步的狀態。

Apple Watch Series 5 GPS

         其實當初推出的時候,光是每天要充電這一點就讓我覺得一個手錶每天要充電就覺得哪有這麼麻煩的東西,但使用一個月後其實覺得這不是什麼問題,因為雖然叫做Apple Watch,但他更像iPhone的延伸配件,因為你用iPhone就根本不需要考慮它,而且iPhone每天都要充電了,現在Apple Watch不會像iPhone可能還需要帶個行動電源,它可以確定用上一整天的時間到回家睡覺前充電沒問題。


螢幕顯示效果 Apple Watch vs 小米AMAZFIT 

        這比較實在有點不公平,因為兩者的技術是完全不一樣的,小米AMAZFIT用上的是反射式螢幕,在戶外基本上就跟電子紙一樣,愈亮愈清楚,Apple Watch Series  5這一代強調了Always On,也就是說螢幕不會完全熄滅,這在辦公室燈光下用餘光瞄一下時間還蠻好用的,但對比一下在戶外顯示效果就完全比不過小米AMAZFIT這種反射式的螢幕。
        但其他的訊息效果與顏色當然是Apple Watch好很多,畢竟價格與待機差這麼多。

Apple Pay & Music

        現在人手機不離身,所以Apple Watch現在有行動網路版本,但沒有行動網路版本Apple Watch在沒有iPhone的情況下好用嗎? Apple Watch沒有行動上網版本可以當作一個32G的MP3撥放器,透過藍芽可以跟藍芽耳機連結,所以出門運動如果不想要帶手機又怕無聊這時候就可以先選擇一張專輯同步到Apple Watch然後輕裝出門運動。
        回來的時候經過便利商店用Apple Pay買罐飲料,這一點也多虧現在很多便利商店都可以使用Apple Pay/信用卡的情況下,的確變得實用。

遙控器

        另外一個功能就是與iPhone自拍功能,算是出門旅遊的一個實用的功能。


結論

        用了一個月如果你問我Apple Watch 5 值不值得買? 這點實在很難說,如果你是iPhone的使用者,它的確是個不錯的配件,設計質感與實用性,但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吧! 如果沒有用過手錶這類型的產品小米AMAZFIT 米動手動我蠻推薦的,因為目前這手錶最大的功能就是看時間與閱讀訊息,但如果你預算多一點又是iPhone的使用者,就別選中間價位的產品了。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TWS + ANC : 延遲的影響與降躁效果 隔空看Huawei Freebud 3

新的挑戰者Huawei Freebud3

        最近看到Huawei Freebud3 在市場上開始販售的使用心得,藍芽耳機現在主要強打低延遲與降躁兩大點。低延遲這個其實Apple,  AIROHA或晶片龍頭Qualcomm TWS+都有不同作法,基本上要往前兼容的作法我個人覺得Apple Snoop或AIROHA MCSync是目前做好的作法,沒有相容性問題,延遲的效能也不錯,Huawei文宣上寫著"全新雙通道無線傳輸"聽名字是不知道細節,但光是要搭配Huawei自家的手機才有效果,那其實不難猜測應該會類似Qualcomm TWS+的作法。

        但另外一個吸引人目光的是與Apple Airpod一樣是開放式的設計,但卻多了ANC 主動式降躁的功能,上次複習了TWS+ANC從零開始學習筆記: TWS+ ANC 真無線與主動式降躁藍芽耳機,複習一下訊號與系統之FIR Filter,其實主動式降躁技術已經存在很久,不算上什麼黑科技,但現在半導體製程的演進,現在已經可以縮到這麼小的空間裡,再加上Apple Airpods Pro算是跟大家宣示,一級TWS+ANC的樣子與特性應該有的樣子,但即使是Apple也沒再開放性的Apple Airpods II的時候把降躁加進來。

降躁的效果誤差 

        其實降躁原理說起來簡單"製造一個與背景雜訊反向的訊號"Anti-Noise Signal, 但這個沒有控制好,振幅大小與時間對齊都會大幅度降低效果,以下是一個簡單弦波的例子,背景雜訊為cos(x), 所以理論上生產一個負的cos(x)就可以把訊號抵銷,但實際上會一個問題會有
1. 振幅(增益)補償與頻率響應
2. 反向訊號Anti Noise的時間校準

時間延遲對雜訊消除的影響

        這裡用簡單的弦波計算一下,如果振幅控制完美,但如果時間延遲(現在耳機都這麼小一顆,應該沒有空間讓訊號超前)原本應該是完美的降躁效果就會出現誤差項。

        如果背景雜訊是個100Hz的弦波訊號,現在的TWS耳機都非常小,這裡假設外部降躁麥克風到喇叭輸出的實體距離為1.5cm,聲音傳播速度用340M/s來計算這時候的延遲只剩下44us,所以整個處理時間扣掉44us,如果降躁效果要在20dB以上那整個處理時間需要再111+44=155us內完成,如果是高頻雜訊(1kHz)那就只剩下11.1+44=55.1us.

        這也是即時訊號與數位通訊差異最大的地方,他有本質上的物理限制,頻率越快耳機越小理論上就越難處理。

聲音大小與聽感差異

        在降躁耳機宣傳投影片中常會提到自己可以達到10dB, 20dB or 30dB的降躁效果,dB為兩個振幅大小想比取對數的單位,所以如果兩個數值相差10dB,也就是能量相差10倍。
        但人耳的聽感其實與聲音實際大小不是線性的關係,[1] Bruel &Kjaer研究結果聲音大10倍只會覺得聲音大兩倍,反過來說也就是噪音降低10dB只會覺得聲音降低一半的音量。所以每10dB會是一個指標,並不是少3dB音量(聽感)就降低一半,所以真的要避免長時間開大音量,因為你感覺大一倍但耳膜多承受是10倍的能量。

Bruel&Kjaer

 華為Freebud3 降躁的設計

        從拆解報告來看 [2],整體的設計與Apple Airpods相似,但並沒有看到Airpods Pro的回饋麥克風,也就是說本身的降躁參數並沒有辦法自動偵測配戴狀況與內耳收音效效果,也就是說整個降躁效果的參數是預設一個狀況,可能是任先生吧^^

http://www.52audio.com/archives/31935.html

        我看試用影片華為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本來覺得很瞎但想想對於DIY愛用者應該也還可以,那就是把參數丟給使用者自己去調整,這樣每個人都是Audio工程師,自己的耳朵自己調整,但這也是跟Apple差異比較大的地方,Apple的設計通常開放的東西很少很少,要使用著拿起來用就是90分,不然這種架構我想Apple Airpods本身硬體應該也不是問題! 只是要不要讓使用者自己DIY而已。



Reference

[1] [Green Biorenewable Biocomposites: From Knowledge to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2] 拆解报告:HUAWEI华为 FreeBuds 3 真无线耳机
[2] [Freebud 3試用影片]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從零開始學習筆記: TWS+ ANC 真無線與主動式降躁藍芽耳機,複習一下訊號與系統之FIR Filter

Introduce

        最近Airpods Pro的推出,又掀起一陣黑科技的討論,不就是多個主動式降躁嗎? 主動式降躁又不是什麼新的科技! 不就是一個外部麥克風偵測環境噪音,耳機的Speaker播放一個反向的聲波,然後正負抵銷後噪音就不見了.......


噪音頻率補償

        後來想想不對如果這麼簡單那大家早就推出了, 後來查閱了一些資料自己得到了一些小小心得,降躁原理的確就如同上面提到的這麼簡單,但要實現上卻有很多問題存在,最大的問題我個人覺得是如何補償噪音的增益或衰減(Gain or Attenuation),聲音本身可以拆解成不同頻率組成的訊號,但每個頻率在經過耳機與人耳到實際聽到的衰減是不一樣的,這個取決於耳機的機構設計,半開放式開放式耳塞的材質等等。
        所以聲音處理晶片(DSP)就需要對不同頻率有不同的補償值,但這個會有一個問題,每個人的耳朵形狀都不太一樣,配戴方式也不同,能夠接受的耳塞大小也不太一樣,像我個人就不喜歡塞太緊的耳塞,所以如果出廠的設定值都一樣,對每個人的降躁效果體驗就會不一樣
"因為反向聲波本身就是一個噪音"

Feed Forward, Feed Back, Hybrid 

        當然降躁耳機已經推出很久了,當然這是在耳罩式也有很多著名的牌子,相關技術文章很多例如[1] [2]都有提到Feed Forward, Feed Back and Hybrid,現在在賣很多都強調自己的方案支援Hybrid,當然Hybird實際怎麼實現是每一家的技術,真材實料或紙上談本消費者很能知道,但在硬體上面重點就是要有一個偵測輸出端的麥克風,有了這個麥克風當然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例如SONY 1000-XM series頭罩式降躁耳機,APP裡面就有個降躁優化器,執行過程你會聽到撥出不同頻率的訊號,裡用in-ear MIC偵測可以達到針對每個人的配戴狀態來進行調整,不用固定出廠參數。

 Earbuds TWS + ANC比較

        我自己有SONY SP700N,先前有比較過延遲差到不行外,對於他的降躁效果也是覺得莫名其妙.....有降躁效果嗎? 至少對我來說是完全沒有用啦,但後來SONY推出WF-1000XM3後自己借來戴效果的確不錯,一樣的耳塞效果的差異我們比較一下內部結構。

        這裡拿比較網路上幾款目前評價最好的 TWS+ANC 的機種,SONY WF 1000XM3 與 Track AIR+還有最夯的Apple Airpods Pro,,圖片都是來自我愛音頻網[3][4][5],其實可以看到這幾款設計上都絞盡腦汁在這麼小的空間內塞入降躁麥克風,但這裡除了比每一家晶片的DSP運算能力,演算法功力外,還有機構的設計能力,但說實在以現在大家互相致敬的功力,機構音腔設計應該沒多久就會有最佳化的參考設計出現,畢竟這尺寸要塞一顆麥克風都很難了,所以弄到最後大家會長的差不多,或......跟Apple Airpods Pro差不多也說不定。
        Apple不愧是Apple,推動華強北科技進步的動力阿



降躁演算法 Algorithm

        剛剛提到的三款TWS+ANC降躁耳機,除了Apple用了自己的H1晶片外,像SONY也是自己開發一個獨立降躁晶片,Track Air+掛了另外一顆Analog  ADAU1787 (Qualcomm本身也有沒用不知道什麼原因?),其實要不要獨立掛一個降躁DSP處理器我覺得還好,現在晶片的製程能力,說實在獨立一顆都是過度的作法,空間都不夠了還不整合再一起!

        演算法部分有找到TI的Application Note [6],每次看TI這種老派的IC設計公司留下來的Application Note都會覺得Wow,我到底在看Application Note還是教科書,當然複雜部分還是簡單的來,無論什麼演算法最後就是要製造出反向的訊號來抵銷雜訊,前面提到每個雜訊可以拆分成不同頻率的訊號,不同頻率的訊號需要不同的增益響應,原本直覺是把訊號錄下來進行FFT轉換後然後在與in-ear MIC偵測到的訊號資訊進行補償計算不就好了?
     

即時訊號處理 RealTime Digital Signal Process

     
        後來發現這個有一個嚴重的盲點,那就是如果取一段訊號 T 在進行FFT轉換,然後計算補償後在輸出,即使後面的處理速度快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本身訊號取樣過程Sampling 是需要花費時間T的,在處理完後再送出也至少會延遲T的時間,但噪音本身是即時不會等人,這跟一般的數位通訊好像不太一樣,通訊系統本身是封包可以錄下來後再處理比較,但ANC不能這麼做了,因為剛剛提到反向聲波本身就是一個噪音,要是沒有原本噪音時間上對齊,振幅上對齊主動式降躁就變成主動式造躁! 

FIR Finite Impulse Filter

        數位濾波器FIR/IIR濾波器,因為自己是學習比較範疇比較偏類比,雖然對於數位濾波器一直都不是很熟悉,研究所時候雖然有修過通訊系統,但現在想想我真的有在上課嗎? 幸好現在很多教授都有線上課程可以看例如 台灣科技大學 黃騰毅教授 訊號與系統[7],有時候當某位教授上課聽不懂的時候,可能不是你太笨或他不會教,只是彼此不匹配而已,多找幾個聽聽總有一個能先讓你先入門。

        FIR另外一種說法叫做Moving Averaging Filter,這名稱由來與他的操作行為有關,真實世界的訊號是類比連續的訊號,所以我們需要一個Sensor與ADC來轉換成數位訊號,這時候訊號是沒有處理過100%原汁的,以一個三階FIR濾波器為例,每三點進來的訊號非別乘以已個係數b[n] 然後加在一起,如果b[n]都是相等1/3, 這其實就是一個三點平均的概念,而且有點類似b[n]一直往右跑所以就有moving average filter的稱號。

     
        雖然叫做moving average而且行為上是把訊號smooth,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把高頻的訊號或雜訊濾掉,也就是低通濾波器的概念,但實際上透過b[n]係數的分配,他可以是低通濾波器LowPass Filter,高通濾波器HighPass Filter,帶通濾波器BandPass Filter與帶止濾波器BandStop Filter幾種配置,聽起來很神奇對吧?

        合成濾波器本身需要對工數有一定的能力,網路上有很多MatLab Like這種專業的軟體(Free),或一些免費的軟體可以用,Iowa Hills Software   Digital and Analog Filters [8]可以直接計算FIR filter的b[n]係數與頻率響應,至於計算的細節下次再複習吧!

Low Pass Filter 與 High Pass Filter比較

        我們計算一個11階FIR,OmegaC設定為0.15 (3dB frequency點這樣以較好理解),分別算出Low Pass and High Pass的係數,從係數的總和我們可以推敲出當頻率很低的時候average的結果,總和為1也就是代表低頻訊號會通過,反之總和很小就代表低頻訊號會被衰減。


        以下是一個低通濾波器的範例,頻率正規劃為0.16左右會有6dB的衰減,也就是電壓的振幅會少一半,我們把資料輸入到Excel後可以觀察到經過11筆資料後的平均加權計算後,振幅會如同FIR頻率響應衰減6dB,但可以看出數位濾波器多少會有延遲的問題或穩定時間(取決於取樣速度與濾波器階數),因為是11階濾波器,所以最後訊號要再經過11次取樣時間後才會穩定。

        最後我們把兩個頻率訊號混在一起觀察x[n] sum訊號混著高頻訊號與低頻訊號,如果要針對不同訊號進行增益補償就不能直接x[n]乘以一個係數,我們可以透過不同濾波器的組合分別本頻率取出後再進行處理後再合併輸出,所以實際上可能會看到無數個不同階數的FIR組成。



        訊號經過Low Pass高頻訊號被平均掉了 
Low Pass Filter Output
        訊號經過High Pass Filter低頻訊號被平均掉了,FIR moving average其實也沒錯,只是他可以針對特定頻率週期的訊號進行平均,FIR在進階就是IIR Filter, 其實功能都差不多
High Pass Filter Output

 Reference

[1]Hybrid-ANC – the best noise-cancelling technology
https://blog.teufelaudio.com/hybrid-anc/#chapter4
[2]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Trends, concepts,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https://www.edn.com/design/consumer/4422370/Active-noise-cancellation--Trends--concepts--and-technical-challenges
[3]拆解报告:小鸟TRACK AIR+真无线耳机
http://www.52audio.com/archives/26647.html
[4]SONY索尼WF-1000XM3真无线降噪耳机
http://www.52audio.com/archives/24818.html
[5] 苹果AirPods Pro国行版
http://www.52audio.com/archives/30315.html
[6]Design of Active Noise Control Systems With the TMS320 Family
http://www.ti.com/lit/an/spra042/spra042.pdf
[7] 台灣科技大學 黃騰毅教授 訊號與系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weFuHcSVc&list=PLX6FA3vfNTfChkbNQGxVPrIsvkC_DwNV6
[8] Iowa Hills Software   Digital and Analog Filters
http://www.iowahills.com/Index.html

熱門文章